智慧創造·用心服務
                                        • 029-85573653 85573651
                                        • 865889278
                                        • 029-85573651
                                        • WSD029@126.com
                                        • 雁展路6號曲江會展國際F座1403室
                                        國博《復興之路》反響:宏大展館,再現壯偉畫卷

                                          2007年10月,由中宣部等單位主辦、國家博物館和軍事博物館承辦的《復興之路》大型主題展覽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開幕,成為當時最具影響的大型展覽!稄团d之路》從軍博到國博,從主題展覽到基本陳列,呈現出哪些新的風貌?

                                             “陳列反映的是中華民族復興的主題,這一主題與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主題——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而奮斗是一致的。這是近代以來歷史的主線,也是《復興之路》基本陳列的主線。
                                             
                                          《復興之路》基本陳列以5大部分反映民族復興的主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探求救亡圖存的道路;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歷史重任;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曹欣欣表示,中華民族復興的主體是人,其歷史征程中重要志士仁人必須得以展示;以物說話是博物館的特點,最能揭示主題的、最具典型性的文物必須呈現。陳列展出了國家博物館館藏的1150多件(套)珍貴文物,都是從10余萬件相關文物中遴選出的精品,極具代表性。
                                             
                                          以大量珍貴文物史料,深刻的歷史揭示,讓觀眾強烈認識到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從而進一步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歷史進程的理解,增強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和信心.
                                          一、整體空間環境設計
                                            為了完美表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更好做到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依照軍博場地的實際情況,我們首先對展覽的空間環境作了詳細規劃,用展墻、通柜、展臺、藝術造型、景觀、大屏幕、空中連接等系列展覽語言構筑了一個巨大的空間,在設計的開始階段,就安排了它的整體秩序和藝術效果,這個空間有起伏、有節奏、有光彩、有音響,氣勢宏偉,每一個板塊都和展覽大綱緊密呼應,環環相扣,融匯為一個文化整體,同時也使參觀路線流暢而富于變化。
                                          二、序廳設計
                                            進入序廳,觀眾迎面看到的是由中央電視臺編制的電視短片《復興之路》,幕寬8米,高4.6米,視野寬闊,氣勢恢宏,片子雖短,但具有極強的概括性和藝術魅力,先聲奪人,讓觀眾在兩分鐘內漫游百年歷史。在序廳頂部巨大的發光天幕上,由濃重的陰云推進到滿天朝霞,隱喻著中國由屈辱到復興的歷史進程。
                                            序廳左側壁畫表現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明,右側壁畫表現社會主義祖國欣欣向榮面貌。仔細看去,承載畫面主體形象的祖國大地、江河、山脈、長城又是共有的,隱喻山河依舊,換了人間,這樣就更能啟發觀眾深思,從而產生心靈震撼。
                                          三、復興之路主展線設計
                                            復興之路主展線上,陳列著由國家博物館提供的725件歷史圖片,25件圖表和地圖,40件文摘,6件繪畫作品,425件文物。通過它們,要把一百六十多年的歷史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講述出來。我們首先對整體布局做出安排,無論色彩變化還是造型變化,都根據歷史內容的線索,色調由晦暗逐漸走向明朗,由壓抑走向歡快。展線的變化像行進的車輪,從跌宕起伏的探索之路走上光明的坦途。我們對每張圖片都認真地做了修版的工作,還根據文物的形狀尺寸,度身制作了道具。我們盡可能讓文物陳列得更有空間感、藝術性。盡可能讓圖片文物在排列上緊密結合,形成互相襯托、互相解讀的關系,盡可能讓每一組大通柜的圖文和文物構圖完整,力求每一個展覽板塊都有一個打動觀眾、吸引視線的中心。
                                            在版面設計上追求創新,比如針對第一部分展示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族的屈辱時,整體環境使用人們熟知的圓明園等倒塌建筑廢墟做成六七十厘米厚的壁飾景觀并以此作為底圖,歷史照片和巨大的光電地圖懸浮其上,營造刻畫了十九世紀中葉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又如在表現抗戰時期中華民族浴血奮戰的歷史時,用暗紅色背景和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軍民抗戰的浮雕作為主要圖片的底襯,用四層疊加的展板,渲染軍民抗戰的史詩氛圍。
                                          四、景觀與多媒體
                                            為了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歷史,在展場內設置了五組歷史景觀,三組多媒體動感模型,七組電視或投影屏幕和七組大型文物組合。
                                            這些展覽手法的使用不僅是為了增加展覽的亮點,更是為了突出百年探索,突出重大事件,把歷史的重點轉化為展覽的重點。但是景觀和多媒體是需要用藝術語言進行創造的。只有創造,才有新意和感染力。例如,中國一大會址上海石庫門景觀對觀眾來說比較熟悉,因此將景觀做成單色浮雕,并以浮雕作為大投影屏幕,表現中共一大會址早晨、中午、傍晚的不同觀象,并將會議代表的形象動態推出,打破了過去靜態景觀的單調感覺。開國大典景觀前方設置了開闊的廣場,選取了1949101日,天安門城樓中間的核心部位。赭紅色的柱子直達天頂。復原的牌樓、高掛的大紅燈籠、白玉欄桿和話筒,形象真實,氣勢恢宏。鮮艷的五星紅旗和開國大典油畫,點明了景觀的主題。在表現新的歷史時期我國的建設成就方面,制作的沙盤模型三峽大壩,把三峽大壩的背景、場景和不停流動的水在展廳中營造了歡快和活潑的展覽氛圍。而青藏鐵路景觀,設置不斷奔馳的火車模型,從山洞中駛出,在鐵軌上行使一周后,又進入山洞,巧妙地利用了模型后的空間,表現了火車的穿行不息。在七組大型實物組合中,使用的手法是不盡相同的。而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時期的科技展品柜采用的是組合式主題照片與文物結合的方式。港澳回歸神舟五號飛船返回艙文物組合都配合了大型彩電或大型投影屏幕。這些增加輔助手段的組合,使人們能從大的歷史環境中去觀看革命文物,更有效地發揮了文物的作用。

                                        午夜亚洲一区